2012年12月17日 星期一

孫維新談世界末日

影片

時序接近年底,如早先所料,接到愈來愈多的末日詢問,乾脆拍段影片,一次講清楚......。

相較於世界各國的末日亂象,我們這個被稱為「濫情而理盲」的台灣社會,相對理性得多,大多數人不會受到這些末日傳說的影響。但是回顧這些年來社會上科學態度的建立、國民科學素養的提升,還是亟待加強。

這些年我們看到國科會和教育部努力在做,但是媒體卻站在對立面炒作偽科學,每天晚上各台的「科學新聞」節目型態一模一樣,都是兩個人站在大螢幕前面,聲嘶力竭賣力表演,傳播許多沒有根據的說法,讓觀者聽的如癡如醉。然而這種節目卻大受歡迎,各個電視台群起效尤,傳播業者私下談起這種現象也是大搖其頭,但是在收視率的壓力下,也談不上社會良心。

我們沒什麼好去責怪媒體的,他們也要活下去,重要的是科學工作者是否能體會社會的需求,走出象牙塔,多多參與科學教育和科普推廣的工作?我常覺得,「我們批評別人做得不好,我們自己能不能做得比別人更好?」如果有一天,每天晚上電視上都有科學家親自參與製作的節目播出,從週一到週五,講得是地球、大氣、海洋、太空、天文,每個晚上有一個有趣的主題,配上正確而紮實的內容,再加上學生可以即時 call in ,當場探討科學問題,這樣的教育推廣會不會比較有趣和有用,可以更有效率地幫助學生找到「知識的趣味」,讓他們早日展開自我學習的歷程?





今年的12月21日應該是一個可以安然度過的日子,但是話說回來,當12月21日下午兩點鐘來臨的時候,那也就是我們在台灣跟在中美洲的馬雅文化同步進入末日24小時的那一剎那,我覺得這其實應該是我們深刻自我反省的24小時,要想想看,地球上的人類在過去這麼多年對這個地球跟這個環境所做的所有的不公不義,的確,從5億4千萬年以前的寒武紀生物大爆發開始一直到今天,地質學家告訴我們,曾經有過5次的生物大浩劫,而這些浩劫有些可能是來自西伯利亞火山群的大爆發造成全球的氣候改變,有些可能來自外來天體的撞擊,造成了氣候改變,無論初始的原因是什麼,最後都是氣候改變,而今天的我們呢,我們正在大幅度迅速的改變氣候,所以有人說,現在正是第六次生物滅絕正在進行的時候,而主導者是人類,的確,所有的生物都改變自己去適應環境,只有人類是改變環境來適應自己,影響所及,大量的生物就隨著氣候的改變而消失了,人類在生物多樣性的消失之下也不會有任何好處,所以與其擔心世界末日是來自外來天體、來自火山群、來自奇奇怪怪的原因造成的,還不如擔心人類自己能不能在地球上好好維持永續發展,直到有一天真的需要去擔心世界末日再說吧!

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Extinction is forever.

別怕鯊魚 民團:鯊咬人機率比車禍低

人類不是大白鯊的菜】

知名攝影師Daniel Botelho有24小時在籠外和大白鯊潛水的紀錄,大白鯊並沒有任何攻擊行動。Daniel希望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再用偏見看待大白鯊。保育團體強調:任何衝浪或泳客的傷亡,都應儘其可能避免。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從全方位的角度看待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讓民眾學習正確面對自然的知識。推廣海洋生命教育,有助於人們在規劃海上活動時,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

https://vimeo.com/52271561


大白鯊因為一部電影的型塑,成了海洋中最被「污名化」,被視為超級”嗜血吃人”的物種。實際上科學家不斷提醒:人類根本不是大白鯊的菜!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國際鯊魚攻擊事件檔案研究」(ISAF)顯示,自1900年以來,無故攻擊事件(unprovoked shark attacks)雖有增加趨勢,但這並不表示鯊魚攻擊人類的頻率增加,或有證據顯示鯊魚已將人類視為「食物」。由於人類花在水上活動的時間比起一百年前多很多,因此才增加兩物種互動的機會。換句話說,是人類進入海洋生物的家,而衝浪者或是泳客容易被鯊魚誤認為快速移動的獵物,因而導致誤會攻擊所致。


新頭殼newtalk 2012.11.21 楊宗興/台北報導

台灣東海岸近來連續發生漁民捕獲鯊魚的事件,不過動保團體卻對台灣的鯊魚保育感到憂心,動物社會研究會等民間團體今(2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表示鯊魚攻擊人類機率很低,台灣每年發生的鯊魚攻擊事件比車禍還少,不應該被污名化。民團也呼籲漁業署能比照鯨鯊,將大白鯊、姥鯊、巨口鯊等「易危」(vulnerable)、稀有物種列入保育,以免台灣鯨鯊保育成果的美名在國際間功虧一簣。漁業署官員僅表示,如果捕獲將只能在國內利用,漁業署會禁止出口以把關。

動物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等民間團體今天上午召開「沒了鯊魚,人類更危險」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鯊魚保育。動社會辦公室主任陳玉敏表示,日前台灣東海岸連續發生漁民捕獲鯊魚事件,其中包括大白鯊與巨口鯊,雖然漁民並非故意獵捕鯊魚,但由於國內對鯊魚欠缺保育政策,導致鯊魚誤入漁網時有所聞。

陳玉敏指出,2007年漁業署針對「鯨鯊」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還以每隻3萬元獎金鼓勵漁民捕獲活體通報,並進行標示放流研究,保育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在鯨鯊以外的稀有鯊魚卻缺乏措施,民間團體希望漁業署能比照鯨鯊進行保育,讓鯊魚能夠優游海洋。

陳玉敏說,大白鯊與姥鯊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所列入「附件二」的物種,國際間對此類物種會嚴格管制進口及出口;而巨口鯊雖然未列入CITES附件,但其稀有程度更勝其他鯊魚,直到1976年才在夏威夷有第一次的捕獲紀錄,2012年全球捕獲紀錄也才54隻,其中13隻在日本、11隻在台灣,可見台灣捕獲稀有巨口鯊頻率之高。

congratulafin"s"護鯊組織代表蘇珊慧表示,鯊魚在台灣並非主要漁獲,漁民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捕獲,因此保育絕對做得到。她強調,鯊魚攻擊人類的紀錄很少,在台灣只有3例,最近一次是1966年,而死於車禍、肥胖、被閃電擊中或被椰子打死的人都遠比被鯊魚攻擊來的多,因此希望民眾不要用恐懼的眼光看待鯊魚。

陳玉敏呼籲,社會大眾不應該污名化鯊魚,因為鯊魚其實是海洋生態重要的一環,如果沒了鯊魚,海洋生態系恐怕有崩潰之虞。她指著現場陳列的大白鯊、小鯊標本說,這隻就是14日在台東捕獲大白鯊腹中的小鯊,由於漁民並不清楚如何保護,讓母鯊腹中9隻小鯊都一起死亡,這對一胎只有2到10隻的大白鯊來說非常令人惋惜。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簡任技正周清和表示,近來捕獲的4隻大白鯊都是漁民定置魚網或流刺網所捕獲,不是漁民刻意捕撈;針對漁民捕獲的大白鯊與姥鯊這類列入CITES附件二的物種,漁業署的態度是只能在國內利用並不會同意出口。

至於民團希望比照鯨鯊保育大白鯊與姥鯊,他表示鯨鯊保育是經過產官學多年合作的成果,因此恐怕需要時間對大白鯊、姥鯊進行調查,才能制定相關措施,如果未來捕獲這類鯊魚數量過多,會考慮進一步研擬保育措施。

2012年11月9日 星期五

吃紙的藍博士、吃鐵鋁罐的黃金鼠、吃塑膠類的紅辣椒與吃玻璃瓶的翡翠蛙


很多東西就要像他們一樣被忘記了
外星寶寶們跑去哪裡了?
有人說半夜會吃人所以被幹掉了
可是我想應該是被人送回星球去了


你有比這位長頸鹿叔叔更愛圍巾嗎 他可以一年四季都這樣圍著好幾條圍巾。

2012年11月5日 星期一

會用手語的大猩猩--KoKo


KoKo是一隻會使用手語的大猩猩,目前她已經學會超過一千個單字。KoKo看得懂人類的電影,喜歡貓咪,而且很希望能夠有個孩子、組織家庭;同時,她也很需要我們的援助來拯救她的同胞。

KoKo的大猩猩基金會(The Gorilla Foundation):http://www.koko.org/
KoKo的Facebook:http://www.facebook.com/pages/Koko-The-Gorilla-Foundation/289961865248?ref=nf




Poste 8/4/2012

Koko is not giving up on her wish to raise a baby, and neither is the Gorilla Foundation. Previously, Koko told us that her preferences for "family development" were either to adopt a baby gorilla accompanied by young siblings, or to welcome a small group of adult female gorillas to complete her family group with Ndume. Koko would also be very happy to act as an "auntie" should one of the other females mate with Ndume, who's already an established dad. 

An expanded family group for Koko would mean great joy for all gorillas concerned, and, based on Koko's behavior with her ape dolls, would probably feature cultural transmission (by Koko) of her learned sign language (ASL) to the next generation. And Koko's species would certainly benefit from an additional gorilla "spokesperson" who could continue her legacy as an ambassador.


2012 國家地理雜誌 攝影大賽作品



每年國家地理雜誌 (National Geographic)也會舉辦攝影比賽,參賽作品也是非常高水準的,今天便讓我們看看一些精彩的參賽作品吧!
國家地理雜誌 攝影大賽獎項豐厚,每個類別的優勝者能獲得2500美元,還能把作品刊登於國家地理雜誌上,最大獎則可以得到獎金10,000美元,還能參加2013國家地理雜誌攝影講座之旅,在旅行中的吃住將由國家地理雜誌負責,還可到造訪國家地理雜誌的幕後總部,非常吸引!

自然篇


NATURE'S ART,Photo by Ted Grambeau
LOST SOUL,Photo by Jack Murphy
GREAT WHITE, SUN LIGHT ,Photo by Kirk Nielsen
HOME ALONE,Photo by Lalith Ekanayake
PREDATION UP CLOSE AND PERSONAL,Photo by Fransisca Harlijanto
PELICAN, WALVIS BAY, NAMIBIA,Photo by Romulo Rejon
THE GODFATHER ,Photo by Peter Delaney
ADRIFT,Photo by Joshua Holko
BUTTERFLY AT SUNSET,Photo by Toni Guetta
GOLDEN ROAD,Photo by Chih-Hung Kao
THROUGH THE DUNES,Photo by ChiMikael Stiller
WINDSWEPT LADY,Photo by Dave Drost

人物篇

 MARIA AND RAUL,Photo by David Creedon
 YOUNG GIRL DRINKING MARES MILK,Photo by Andrew Newey
 HANGING LIFE,Photo by Sudharshun Gopalan
 SWEET DREAMER,Photo by Adrian Konopnicki
 DOG’S LIFE,Photo by Marc Stapelberg
 AN EXPEDITION AMUNDSEN,Photo by Kai-Otto Melau
 THE EDGE,Photo by Mei Ratz
 BOYS TO MEN,Photo by Amy Sacka
BATHERS,Photo by M. Istvan Kerekes
 DANCE,Photo by Tom Radenz
HAMER GIRL, ETHIOPIA ,Photo by Pascal Mannaerts

地方篇

 LONELY HUT,Photo by Pattavee Kaewnoo
 CITY BIRDS,Photo by Matthias Luetolf
 SECLUDED PIER AT LAKE BRUNNER,Photo by Mohd Nadly Aizat Mohd
 ENDEAVOUR FLIES OVER GRIFFITH OBSERVATORY ,Photo by Axelle Woussen
 CRATER LAKE STORM AT SUNSET,Photo byDuke Miller
 GLACIER,Photo by Rafael Urrutia
 REFLECTING VANCOUVER,Photo by Martha Katko
 HEAVENLY VIEW,Photo by Sungjin Kim
SNOW IN ROME,Photo by luigi vaccarella
 TOUR de FORCE,Photo by Konstantine Eleftheria
 SKUGAFOSS,Photo by Catherine Cole
DELICATE ARCH AT NIGHT,Photo by Benjamin Cooper

驚豔宇宙:歐南天文台創台50年照片精選

獵戶座大星雲(the Orion Nebula)眾所皆知,是歐南天文台最佳照片百名榜之首。照片令人稱奇,圖中氣體和塵埃於產星區(star-forming region)流轉。Image:ESO/J. Emerson/VISTA

歐南天文台(European Southern Observatory,ESO)為世界頂尖的天文研究機構。1962年10月5日,來自法國、德國、荷蘭、瑞典、比利時五國的天文學家齊聚一堂,在南半球築建一座太空望遠鏡,歐南天文台遂而誕生,會員國可於南半球看到在北半球無法觀測到的星體及天空,如麥哲倫雲(Magellanic Clouds),清晰程度前所未有。
過去數十年間,丹麥、瑞士、英國、芬蘭、澳洲、西班牙、葡萄牙、義大利、捷克共和國陸續加入成為會員國,2010年巴西也加入,成為第一個該天文台的非歐洲會員國,歐南天文台的15個會員國利用該組織世界頂級的望遠鏡,收集數據,每年發表大約750篇科學論文。
目前歐南天文台擁有八座望遠鏡,其中一些更是最大、最先進的地上觀測設施,所有設施都在智利境內,該機構目前正在建造有史以來最大的天文望遠鏡,亦即歐洲極大望遠鏡(European Extremely Large Telescope),鏡體高達15層樓,主鏡約莫40公尺寬。
歐南天文台的科學家一直以來,都埋首研究最深奧的天文謎題,例如能量和暗物質(dark matter)為何、太空中伽瑪射線暴(gamma-ray bursts)的來源為何、尋找太陽系外的行星以及外太空的生物。超重黑洞(supermassive black hole)位於銀河系中央,科學家也在探尋超重黑洞的的特點。
為慶祝歐南天文台創立50周年,我們來看一些最令人驚豔的照片。照片主題有夜空、宇宙中迷人的星體、歐南天文台美麗的望遠鏡。
超大望遠鏡(The Very Large Telescope)
位於帕瑞納山,俯瞰全世界,為最大的地面望遠鏡之一,由四座望遠鏡組成,每座望遠鏡寬約八公尺,觀測倍率為肉眼的四十億倍。(Image: ESO
礁湖星雲(Lagoon Nebula)
歐南天文台拍攝過一些群星圖,大到令人吃驚,這張照片就是其中之一,像素高達3.7億。礁湖星雲太暗,無法用肉眼在夜裡觀測而得。若肉眼能看到,星雲大小會比滿月大八倍。Image: (ESO
船底座全圖
船底座大星雲(Carina nebula)成星快速,只可在南半球觀測而得,成行成列的氣體和塵埃熠熠生光,排成美麗形狀,產生新的恆星。(Image: ESO/T. Preibisch
拉希拉的夜空
帕瑞納山遠離污染,高聳入雲,有最佳的觀星條件。頂端的拉希拉山脊(La Silla Ridge)上座落著MPG/ESO 2.2米望遠鏡,銀河就在上方閃耀。(Image: ESO/José Francisco Salgado
螺旋星雲(Helix Nebula)
螺旋星雲為行星狀星雲,於恆星生命末期時形成,就像太陽目前的狀態。中央星發出的輻射強達120,000度,照射到氧原子,氧原子就會發出如圖中間的藍綠光,氮和氫則會發出星雲外圍的紅色光芒。(Image: ESO
輔助望遠鏡
位於帕瑞納的輔助望遠鏡,其中三架仰望極美夜空,星星數不勝數,也有令人驚奇的星體,例如閃著紅光的船底座大星雲。(Image: ESO)
帕瑞納群星圖(Paranal Starscape)
這張讓人驚奇的圖片由3.4億個像素拼成,為歐南天文台巨大星系特寫計畫(GigaGalaxy Zoom)的一部分,由超大望遠鏡攝得。照片顯示銀河系的中央部分以及一些有名的星體,包括三裂星雲(the Trifid Nebula)。(Image: ESO/S. Guisard
星軌
縮時攝影記錄下幾個鐘頭間的變化。星軌的成因是地球自轉。星軌掃過夜空時,歐南天文台的觀測儀器就在底下看著。(Image: ESO/J.Pérez


















聖誕樹星團(Christmas Tree Cluster)
本照片在歐南天文台附屬的拉希拉天文台攝得,照片內的區域橫跨30光年,其內有美麗的聖誕樹星團(the Christmas Tree star cluster)和錐狀星雲(the Cone nebula)。(Image: ESO
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
本圖為歐洲極大望遠鏡(E-ELT)完工後的示意圖,模擬十年後完工樣貌,主鏡約40公尺寬,比藍鯨還要大。(Image: ESO/L. Calçad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