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22日 星期二

有些事情 比勝利更重要


西班牙運動員Iván Fernández Anaya,輸了一場長跑比賽,卻贏得全世界的掌聲。

上個月,西班牙北部Navarra自治區的Burlada市舉行了一場長跑賽。2012倫敦奧運男子3000米障礙賽銅牌得主、肯亞運動員Abel Mutai一直領先,一直落後的Anaya無法追上,眼看Mutai即將就要到達終點,贏得比賽。

主辦方在接近終點的地方用氣球堆出一個拱門,作為頒獎地點。在整場比賽中一直領先的Mutai,誤將這個拱門視為終點,跑過這個拱門後便放慢腳步,開始向場邊的民眾揮手、飛吻。不諳西班牙語的Mutai,並沒有意識到場邊人們的高呼,並不是恭賀他贏出,而是提醒他尚未衝線,而正在後面緊追的Anaya已經逼近。

此時,Anaya追上,但他沒有藉著Mutai的失誤直接衝線,而是從後推了推Mutai,提醒他繼續向前,仍不知就裏的Mutai,在Anaya的指示下再次跑起來。兩人幾乎同時到達終點,但先跨過終點線的是Mutai

Anaya的選擇,雖然使他失掉冠軍、落得第二名,但卻為他帶來鋪天蓋地的讚揚。一張Anaya在後為Mutai指路的照片在facebook瘋傳,Anaya讓賽的片段也在YouTube得到不少like。

「我根本不可能贏出,」Anaya事後接受訪問時說:「我做了我該做的事。他才是名正言順的第一名。若他沒有看錯終點的位置,我根本追不上他。」

網民紛紛稱讚Anaya展現了「真正的體育精神」,但Anaya的教練、1995年世界馬拉松冠軍Martín Fiz,則覺得徒弟的決定難以理解。「Anaya的做法使他成了一個更好的人,但不是更好的運動員。要在運動員的角色中進步,就得勝出。」

Anaya自己也說,這次的比賽重要性不大;若是在世界賽或歐洲賽出現這種情況,他或會乘人之危,「但我也覺得,作出這樣的決定比贏出更值得驕傲。今時今日,運動場上、社會上、政治上毫無原則可言,所以誠實的舉動總是會獲得讚賞。」

全文詳看:http://thehousenews.com/personal/贏得全球掌聲的第二名/

相關報道︰
http://elpais.com/elpais/2012/12/19/inenglish/1355928581_856388.html



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不只愛情讓人成長___外灘畫報萬芳專訪

 






文、服裝統籌/ 黃俊 攝影/ 李愷 錄音整理/ 賀加貝 化妝、髮型/ 萬芳 場地提供/ 春在CHUN
“年少時,腎上腺素荷爾蒙上升,好像生命的波折都是愛情造成的。
有一天你面對你的父母離開這個世界,你會覺得失戀算什麼?”

在奶奶去世後好幾年,萬芳的父親才收到消息。“他放聲大哭。”這個場景,萬芳記憶猶新。從那時開始,她父親每天都會說夢話,用福州的家鄉話叫媽媽。“我父親現在 84 歲,但只要我們一提到‘媽媽’,他就會哽咽,眼眶就會濕。”萬芳說。從那時起,萬芳決定要寫一首歌,通過父親想念他母親的角度來講述親人的感情。

送給父親一首歌
採訪拍攝當天,萬芳只帶著經紀人和一個宣傳人員,自己拖著個裝滿衣服的箱子來到現場。如今出唱片對她而言已不再是“每天都要有業績的事業”。“這張專輯是寫生命的河流,歌曲則是支流,不同階段有不同的風景。” 萬芳說。

唱了 20 年情歌的萬芳如今不再只敍述愛情,她開始講述人與人之間的各種關係和情感、依賴或衝突。同名主打歌《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並非一首情歌,而是寫給她的父親。“我想從父親的角度去思念他的母親,也就是我的奶奶。其實我一直很心疼父親這樣一個老男孩。1949 年他孤身抵達臺灣的時候,才 20 歲左右。他是遺腹子,對母親的依賴更深,從此卻再也沒機會見上奶奶一面,直到奶奶去世。”

“前幾年我演《寶島一村》,等於是在演父親母親那輩的故事。我再一次和父親的生命做了一次連接,回到他這一路走來的歷程。我心疼他,感歎環境所造成的無法抵抗的遺憾。”

《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http://youtu.be/S0UsTu683z0


萬芳暌違音樂圈 8 年,在 2010 年重新回歸。也恰在這兩年裏,她目睹了身邊很多朋友的親人一一離世。她從朋友身上感受到很深的思念和遺憾。由於不是當事人,她需要花很多的時間和精力,讓自己進入到朋友們經歷離別的狀態,這花了她很長時間,始終沒能如願。

去年,當她再拿起稿子時,突然想到:“為何不寫我與父親的那些心情?”她茅塞頓開,意識到自己已經到了生命的這樣一個階段—盡可能多地去減少遺憾。“小時候都想往外衝,離家越遠越好,現在則不然。回家是另一層意義上的長大,是更長大的長大。我就是想很直接、清楚地同我的父母說,我很愛他們!”

“我想要寫這樣一首歌。”萬芳對自己說。做完專輯後,萬芳把作品給父母聽。父親告訴她:“我覺得有你這個女兒很快樂。”這些年雖然不能常回家,但她總會在出門前和父母通個電話,告訴他們自己要去哪裡,做些什麼。


驚訝《阿茲海默》的誕生
除了這首與父親相關的歌曲,其他歌曲也有著別樣的情感—《讓我送你花一朵》表達了製作人林揮斌對母親的思念。萬芳說,這首歌是林揮斌在半夢半醒之間突然坐了起來,想起去世的母親,所寫出來的。“歌的旋律很簡單,歌曲像是回憶與現實的虛實交界,雖然悲傷已經過去,但思念一直沒有離去。”《阿茲海默》則表達詩人黎煥雄對於老年癡呆症的隱憂,“我拿到歌的時候很驚訝,他居然直接用一種病作為歌名。”萬芳說,“這首歌的歌詞像詩一般悲慘浪漫,但絕不是憑空的想像,而是黎煥雄對自己生命的感悟。”

後來,萬芳才知道,原來黎煥雄的家族裏有人曾患過這個病,他好朋友的媽媽也得了同樣的病。“他有一天做夢,居然夢到自己得了阿茲海默,之前所有美好的回憶全部消失了。我想,他之所以寫出這首歌,是因為潛意識中有一絲擔憂。”

《讓我送你花一朵》http://youtu.be/Q_JQFLlO2Xs
《阿茲海默》http://youtu.be/Lt55napzLB8

相比之前兩首歌的悲傷氣氛,《Michelle 的第一天》則歡快很多,萬芳通過這首歌寫下友人看著女兒長大的心境。萬芳的歌聲與歌中小提琴相呼應,仿佛一對母女在對話。

《Michelle 的第一天》http://youtu.be/vnHiawfdBeo

而《小星星》是一首充滿希望和勇氣的歌曲,萬芳透露“:這是獨立創作歌手蓓麗所寫的歌。我跟她邀歌時,她剛得知自己患了癌症。年輕美麗充滿活力的女生,有著很多夢,很多想做的事,但因為疾病,卻只能困在醫院的病房中接受治療。”這首歌的創作來自蓓麗很喜歡的一本繪本《小星星》,歌中的白色城堡是病房,雪人則象徵著她那同樣重病臥床,且不能言語的外婆…… 從生活這條大河流出什麼故事,萬芳就唱什麼。

小星星的希望 -公益微紀錄片  http://youtu.be/EHPb8xO-Tiw


意外仍有人記得自己
從上張專輯《我們不要傷心了》到如今這張《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萬芳展現了“滾石療傷系歌手”以外的另一面。“反正情歌已經有這麼多人唱了。”她說。

經由歌手身份出道,現在卻很少唱歌,對此,萬芳解釋道:“時代真的不一樣了,尤其流行音樂這回事。我其實沒有什麼失落感,甚至意外還有這麼多人會記得我的聲音,我的歌。

很多人聽了我現在的歌,問我怎麼變了。其實很多歌手在音樂歷程中不斷轉型,都是出於同樣的原因。畢竟,不同的年紀、經歷、際遇把人慢慢改變,所以,現在再出來唱歌,只是想跟大家分享我這些年來的心情。”

在離開音樂圈的 8 年裏,萬芳擁有了很多身份—舞台劇、電視劇、電影裏都有她的身影。“比起以前只當歌手,現在的我更忙了!”2004 年,在電視劇《冷鋒過境》中,她飾演一名肌肉萎縮症患者,獲台灣金鐘獎最佳女主角,2008 年又雙料入圍電視金鐘獎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二項提名。


如今再講起當初的離開,萬芳表示,一度覺得挺痛苦的,但是離開以後才發現並沒那麼痛苦。“我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唱歌的女生,不一定要站在舞台上才能唱,音樂是沒辦法從商業的角度去考慮的。離開的這 8 年,我運氣很好。我還可以演戲,做廣播節目,最重要的是,這些都讓我還可以唱歌,只是在不同的舞台上。” 萬芳說,她當初有一個心念,就希望自己可以被好好地使用,通過唱歌、演戲等渠道去傳遞溫暖。

不同生命階段,每個人關注的事情不一樣。萬芳對於“情”的看法也隨時間而不同。“年少時,腎上腺素荷爾蒙上升,好像生命的波折都是愛情造成的。到現在,身邊的一大幫人會思索生命本身。有一天你面對你的父母離開這個世界,你會覺得失戀算什麼?當有了不同的價值觀,你便會知道,不只愛情可以讓人長大,讓人撕心裂肺,讓人開心,讓人挫折。”

萬芳更表示,遠離了流行音樂圈也讓她認識了很多不同的音樂家,對音樂有了不一樣的思考。“尤其對像我這樣有著20 年歌齡的人,我覺得唱歌有時更像是說話。”萬芳說,這個才是真實的自己。 一曲《新不了情》可以喚起萬人大合唱,可《原來我們都是愛著的》或許只能讓幾十個人合著唱。萬芳對此並不在乎。對她而言,唱歌並不是要流行,它需要一種共鳴。“如今的大環境,讓我覺得出不了什麼傳唱度很高的歌。

《新不了情》http://youtu.be/Dw-R85AcN_w

問你,你能說得出嗎?”她反問道。

聲明:本文由《外灘畫報》http://www.bundpic.com(轉載請保留)擁有版權或由內容合作夥伴授權提供。
鏈結:http://www.bundpic.com/2012/12/20568.shtml







2013年1月6日 星期日

建立友誼 海豚會回送人類禮物



澳洲一處渡假勝地自1992年開始餵食海豚後,陸續發現海豚也開始叼食物給當地的工作人員,藉以釋出善意。研究者指出,這是海豚與人類之間發展出的特殊情誼,也可能是屬於海豚行為中的某一部分。
刊登在《人類與動物關係學》期刊的報告指出,澳洲一處渡假村已多次發現海豚會送禮物給人類,次數共達23次,不過,這些「禮物」相當特別,包括鰻魚、鮪魚、魷魚甚至是章魚的屍體,這處渡假勝地自1992年起,工作人員傍晚都會到海邊餵食附近的海豚,直到1998年,第一次發現成年的公海豚竟叼著海鰻送給工作人員。
昆士蘭大學研究者霍姆爾斯表示,「所謂的送禮,應該是屬於海豚某種行為其中之一,例如說嬉戲或是分享食物等行為,很像一種在海豚與人類之間,因為有餵食的關係而出現的特殊現象。」
在大自然中,動物間彼此分享食物相當常見,但不同動物彼此分享食物則較為罕見,也很少有科學紀錄。過去曾有民眾發現貓咪會叼來其他動物給餵養牠們的飼主,甚至美國國家地理頻道一名攝影師林克里也透露,過去自己在夏威夷工作時,曾遇見一隻偽虎鯨從嘴巴吐出一隻鬼頭刀魚,要與他分享。
本次研究結果刊登在《人類與動物關係學》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