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1月22日 星期四

別怕鯊魚 民團:鯊咬人機率比車禍低

人類不是大白鯊的菜】

知名攝影師Daniel Botelho有24小時在籠外和大白鯊潛水的紀錄,大白鯊並沒有任何攻擊行動。Daniel希望以自身經驗告訴大家,不要再用偏見看待大白鯊。保育團體強調:任何衝浪或泳客的傷亡,都應儘其可能避免。一個負責任的政府,應從全方位的角度看待人類與野生動物的衝突,讓民眾學習正確面對自然的知識。推廣海洋生命教育,有助於人們在規劃海上活動時,避免可能發生的危險。

https://vimeo.com/52271561


大白鯊因為一部電影的型塑,成了海洋中最被「污名化」,被視為超級”嗜血吃人”的物種。實際上科學家不斷提醒:人類根本不是大白鯊的菜!美國佛羅里達大學自然歷史博物館「國際鯊魚攻擊事件檔案研究」(ISAF)顯示,自1900年以來,無故攻擊事件(unprovoked shark attacks)雖有增加趨勢,但這並不表示鯊魚攻擊人類的頻率增加,或有證據顯示鯊魚已將人類視為「食物」。由於人類花在水上活動的時間比起一百年前多很多,因此才增加兩物種互動的機會。換句話說,是人類進入海洋生物的家,而衝浪者或是泳客容易被鯊魚誤認為快速移動的獵物,因而導致誤會攻擊所致。


新頭殼newtalk 2012.11.21 楊宗興/台北報導

台灣東海岸近來連續發生漁民捕獲鯊魚的事件,不過動保團體卻對台灣的鯊魚保育感到憂心,動物社會研究會等民間團體今(21)日上午舉行記者會,表示鯊魚攻擊人類機率很低,台灣每年發生的鯊魚攻擊事件比車禍還少,不應該被污名化。民團也呼籲漁業署能比照鯨鯊,將大白鯊、姥鯊、巨口鯊等「易危」(vulnerable)、稀有物種列入保育,以免台灣鯨鯊保育成果的美名在國際間功虧一簣。漁業署官員僅表示,如果捕獲將只能在國內利用,漁業署會禁止出口以把關。

動物社會研究會、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荒野保護協會等民間團體今天上午召開「沒了鯊魚,人類更危險」記者會,呼籲政府重視鯊魚保育。動社會辦公室主任陳玉敏表示,日前台灣東海岸連續發生漁民捕獲鯊魚事件,其中包括大白鯊與巨口鯊,雖然漁民並非故意獵捕鯊魚,但由於國內對鯊魚欠缺保育政策,導致鯊魚誤入漁網時有所聞。

陳玉敏指出,2007年漁業署針對「鯨鯊」全面禁止捕撈、販賣、持有及進出口,還以每隻3萬元獎金鼓勵漁民捕獲活體通報,並進行標示放流研究,保育成績有目共睹,然而在鯨鯊以外的稀有鯊魚卻缺乏措施,民間團體希望漁業署能比照鯨鯊進行保育,讓鯊魚能夠優游海洋。

陳玉敏說,大白鯊與姥鯊是「瀕臨絕種野生動植物國際貿易公約(CITES)」所列入「附件二」的物種,國際間對此類物種會嚴格管制進口及出口;而巨口鯊雖然未列入CITES附件,但其稀有程度更勝其他鯊魚,直到1976年才在夏威夷有第一次的捕獲紀錄,2012年全球捕獲紀錄也才54隻,其中13隻在日本、11隻在台灣,可見台灣捕獲稀有巨口鯊頻率之高。

congratulafin"s"護鯊組織代表蘇珊慧表示,鯊魚在台灣並非主要漁獲,漁民都是在不經意的情況下捕獲,因此保育絕對做得到。她強調,鯊魚攻擊人類的紀錄很少,在台灣只有3例,最近一次是1966年,而死於車禍、肥胖、被閃電擊中或被椰子打死的人都遠比被鯊魚攻擊來的多,因此希望民眾不要用恐懼的眼光看待鯊魚。

陳玉敏呼籲,社會大眾不應該污名化鯊魚,因為鯊魚其實是海洋生態重要的一環,如果沒了鯊魚,海洋生態系恐怕有崩潰之虞。她指著現場陳列的大白鯊、小鯊標本說,這隻就是14日在台東捕獲大白鯊腹中的小鯊,由於漁民並不清楚如何保護,讓母鯊腹中9隻小鯊都一起死亡,這對一胎只有2到10隻的大白鯊來說非常令人惋惜。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簡任技正周清和表示,近來捕獲的4隻大白鯊都是漁民定置魚網或流刺網所捕獲,不是漁民刻意捕撈;針對漁民捕獲的大白鯊與姥鯊這類列入CITES附件二的物種,漁業署的態度是只能在國內利用並不會同意出口。

至於民團希望比照鯨鯊保育大白鯊與姥鯊,他表示鯨鯊保育是經過產官學多年合作的成果,因此恐怕需要時間對大白鯊、姥鯊進行調查,才能制定相關措施,如果未來捕獲這類鯊魚數量過多,會考慮進一步研擬保育措施。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